如何评价UC出品的夸克浏览器?
记得以前市场营销课学过,丰田集团在研发了自己的高端车型以后,专门为他开辟了新的品牌叫雷克萨斯,为的就是帮助消费者形成高端的品牌认识,避免消费者因为丰田的名字拖累了对高端车型的品牌认知。
最近发现,这种策略在身边有广泛的运用。例如:腾讯在QQ以外开发了专注于发送短信的微信,华为为性价比机型开辟的荣耀品牌(主要的国产手机品牌都这样做了)。
夸克浏览器也是。
优视科技为了吸引专注于浏览网页的用户,在UC浏览器之外开发了夸克浏览器。
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形象和定位有条件反射一般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反例就是360浏览器APP。
它认识到市场对于极简的需求,但它的设计逻辑是,可以在设置里面对浏览器本身进行深度定制,选择把它改造成UC浏览器那种全家桶模式,抑或是夸克浏览器的极简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费者没办法直觉地反映你这个浏览器的特点,也就不知道这个浏览时是否适合自己,该不该下载。
开发夸克浏览器的好处有两个:
①利于消费者形成对于一个品牌的认知。说到UC浏览器就是全家桶,虽然可以上网,但是又能看资讯又能看视频,什么功能都有;说到夸克浏览器就是极简、干净。
把品牌的受众细分了,一个APP只塑造一个形象做一件事,反而会获得更多的用户。毕竟教育用户「我这个APP可以干嘛」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阿里的支付宝里面,从余额宝、到花呗、到借呗、到芝麻信用,每一个功能都是进行了大量的补贴和营销策划,才让用户知道并使用的。
②在不丢失原有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有可能多占领一个细分市场。UC和夸克其实是两个细分市场。广大「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zhihuer,肯定多是喜欢夸克浏览器的(例如我),但是我就接触到很多喜欢UC浏览器的风格的人,他们打开UC就是打发时间,没有很有目的性地要去搜索什么东西,或者也没有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上的网页是什么,就是想刷一刷找点乐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改变UC浏览器本身,而是增加一个夸克,就可以抢占Via、X浏览器等极简主义浏览器的市场份额。
这种做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原来的产品很成功,但是发现有新的细分市场,选择不改变原来的产品,而是开发一个全新的产品配上全新的名字,来抢占这个细分市场。这样既稳妥,又不会错过机会。
如果只注重原有的市场份额,就可能像柯达一样,错失数码相机的机会;如果只注重机会,而没有保护原来的品牌形象和份额,就有可能像1985年可口可乐改配方一样,承担巨大风险。
在已经很成功的情况下,时刻关注市场和需求的变化,把需求细分并继续关注细分市场,其实是很需要勤奋这种特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