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工智能AI > 正文

人工智能AI

ChatGPT来了,巴菲特选择和马斯克站在一起

1987web2023-04-27人工智能AI251

股神巴菲特虽然非常传奇,但是马斯克对其并不感冒。马斯克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实业才是王道,埋怨金融业抢走太多人才和精英,暗指巴菲特为年轻人做了错误示范。当然,巴菲特的投资非常厉害,但也有失手的时候。

巴菲特也曾坦言,自己当初并不看好苹果、谷歌、亚马逊这类公司,但后来证明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最终修正了看法,大肆投资持股苹果公司,并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1.股神对新业态并不是很积极

说白了,巴菲特对新兴业态还是比较谨慎的,轻易不会投入和投资。面对如今非常火爆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持续火爆,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也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但是巴菲特这次和马斯克的意见一致。

巴菲特表示,ChatGPT是非常厉害,但不确定对人类有益。而马斯克的表态更加激进,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

巴菲特表示,自己在人工智能(AI)方面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多亏了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尝试了流行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而盖茨是人工智能的坚定支持者,为此马斯克也曾经讥讽过盖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的层面,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巴菲特表示,我对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不太懂,但盖茨四、五个月前曾向我推荐过。他说,我给你展示一些最新的东西,以及可以用它做些什么。后来,我让ChatGPT把《My Way》这首歌翻译成西班牙语。没想到,两秒钟后出来了,很押韵,真的很美妙。

可以说,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巴菲特依旧对新鲜事物保持着一份好奇,这本身就是令人敬佩的。面对ChatGPT,他也勇于尝试着进行接触,这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2.稳健一直是巴菲特的标签

回溯巴菲特的投资历程,其实对于高科技产业和业态,巴菲特的涉足并不是很多很深。我们也看到,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尽量避开投资科技股。但后来,巴菲特在他投资副手的影响下买入了苹果股票。如今,该股已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大、最成功的赌注之一。

那么在尝到了甜头之后,巴菲特会不会改变自己的一些投资策略呢?比如对当下非常火爆的AIGC,会不会也参与到其中?马斯克虽然纠集了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呼吁暂停对高智能人工智能的继续训练,但自己却偷偷地购买了上万枚高性能芯片在悄然布局。

对于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巴菲特目前尚不确定是否对人类有益。他说:在能力方面,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进步,确实非同寻常。但是,我还不确定它是否有益。

可以说,股神对AIGC的质疑,无疑是对前景和确定性不置可否,或者说以他对科技固有的偏见来看,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科技进步带来的应用改变,其实从苹果iPhone的发布以来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进行了佐证。而且,巴菲特也在投资苹果身上赚足了利润。

只是面对更加高科技的产业,股神还是犹豫了,彷徨了,或者说自己看不懂。因此也不会去投资了。

3.AIGC中的瑕疵不是靠按下暂停键就能解决的

诚然,媒体也经常在报道AIGC应用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比如,学生们已经使用ChatGPT生成了完整的论文,而黑客已经开始测试它来编写恶意代码。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科技的进步必然也会滋生一些不良的现象,但不能因噎废食,而是更好地梳理和应用科技进步的元素,以此来帮助人类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才是根本和王道。

在这方面,我们更赞成盖茨的论点。盖茨表示,暂停开发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弄清楚如何最优地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巴菲特这次和马斯克的论点相近,其实更是对自己投资本身的一种固化和延续,对于科技的进步已经由此带来的未来改变,股神其实是拿不准的,毕竟其也不是科技方面的创新者和积极参与者。如果未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席位上也出现大数据分析研判带来的指导性投资策略的时候,或许巴菲特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

我们关注到国内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对于AIGC的讨论和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在不久前闭幕的202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到刚刚开幕的博鳌论坛上,人工智能都是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为何数字经济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其中一个要点就在于该领域的机会满满。从5G基站的建设、到信息传输、再到ChatGPT的火爆,每一个产业环节都充满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都可为企业创新带来强大地推动力。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数字经济相关企业166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53.3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速达52.4%,增速迅猛;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24.7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山东、北京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13.2万余家以及12.9万余家;从注册资本来看,27.4%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比19.9%;

从成立时间来看,54.3%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32%;

从企业性质来看,87.7%的相关企业属于有限责任公司。

如果面对新事物的发展都是抱着抵触的心理,那么科技也很难进步,产业链也难以继续延展,在创新面前,其实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勇气。

来源: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 作者:麻吉 编辑:宋函

ChatGPT的爆火,点燃了一场以硅谷为圆心,辐射至全球的人工智能竞赛。当科技公司对人工智能概念疯狂上头,其在缺乏风险监管下的过速发展同样引起了警惕。

3月底,千余名科技界领袖呼吁暂停开发人工智能至少6个月,以避免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深远风险及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而ChatGPT也因数据安全等原因在欧洲多国遭遇封禁。

将来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回顾我们,就像我们回顾非洲平原的化石一样,直立猿人,住在尘土里,使用粗糙的语言和工具,最后全部灭绝。科幻电影《机械姬》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描述了人工智能快速演进下,人类可能面临的生存危机。

事实上,不论在科技界或是文学作品中,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的讨论由来已久。今年全球大厂对人工智能的爆发式投入,更将对发展失控的担忧推上了风口浪尖。

即便如此,硅谷大厂并不愿意后退一步,从而错失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先机。即使是一度反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马斯克,近来也宣布将推出人工智能平台TruthGPT,参与到和ChatGPT的竞争之中。

但马斯克同时强调,TruthGPT是一种试图理解宇宙本质、寻求真相的人工智能。想要了解宇宙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消灭人类,因为我们是宇宙中有趣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超速发展

ChatGPT自去年底上线,收获了空前关注,并以破纪录的速度拿下多项历史之最:上线仅仅5天,ChatGPT用户突破百万;上线两个月后,ChatGPT用户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远远快于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曾经的现象级应用。

支持者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人类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我认为ChatGPT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在接下来一个阶段的信息使用习惯,就像曾经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一样,这是一种’里程碑式’的改变,一旦养成就很难再退回到之前的使用习惯了。国内AIGC创业者何白田告诉霞光社。

谁在反对ChatGPT?

  • 下一篇

    ChatGPT官网对其的介绍是优化对话的语言模型。

    一个月后,总部位于伦敦的Deepmind也发布了一个可以写代码的模型AlphaCode。从名字就能看出,它是该公司旗下围棋高手AlphaGo和蛋白质预测大师AlphaFold的兄弟。

    此前,AI普遍擅长分析,比如判断一个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辨别一张图片是苹果还是梨或者猜测你喜欢哪一类型的商品。与这类分析式人工智能(Analytical AI)不同,2022年诞生的DALL-E 2、ChatGPT和AlphaCode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相较于分析,它们更擅长创造。

    DALL-E 2的代表作。根据官网介绍,DALL·E 2 可以根据文字描述创建原创、逼真的图像和艺术作品。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分析式AI还是生成式AI,都仍然基于深度学习。过去两周,体验过ChatGPT的人多数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初试惊艳,为ChatGPT可以给出如此富有逻辑的答案而惊叹,它写出的述职报告差不多改一改就能用;有人用它为代码debug,还有人用它编出了情节离奇富有创意的科幻故事;但很快,大家又发现,这个AI在很多问题上的回答并不靠谱,比如,它会认为贾宝玉应该娶贾母,或者一本正经地给出4是无理数的证明。

    我们的一位同事给ChatGPT出了一道题,这是它给出的答案。

    还有人让ChatGPT给领导写信。

    但如果你问ChatGPT如何看待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没错,ChatGPT的背后仍然是深度学习的黑盒,你不知道它会生成什么内容,它自己也不知道。

    但现在,用以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规模变了。在ChatGPT被推出之前,OpenAI就因一系列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而闻名,其中GPT-3一度是全球最大的自然语言模型,有1750亿个参数。GPT证明,更大的模型的确效果更好——至少比之前面世的所有聊天机器人都更连贯、更富有逻辑和创意。但这仍远不是最终答案。

    语言一直被视为智力的明珠,无论对人还是对人工智能都如此。GPT系列一诞生就被寄予厚望,这部分人认为人类语言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一种Predict The Next Word模式。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在听到对方讲出上一个词的时候就能预测到他接下来要说的词是什么?没错,GPT的拥趸认为一切基于概率,语言也一样,而概率基于统计,前面讲过的话几乎可以决定接下来会说出的话。

    但也有持谨慎态度的人,他们认为,人类的语言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语言反映的不只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更包括词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以只玩文字游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一个仍然只是在玩文字游戏的AI还值得我们对它认真吗?或者,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的价值?若要实现更好的智能,前沿的算法开发者们在做什么?

    第一财经Yimagazine与资深算法工程师徐昳昶就ChatGPT的相关技术问题做了一次对谈。徐昳昶是社交应用即刻的算法负责人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2018年加入即刻,长期关注推荐搜索的技术趋势,同时对NLP(神经语言程序学)、音频等方向也多有涉猎。

    Yi = YiMagazine

    徐昳昶 = 即刻算法工程师

    ChatGPT,算法领域的“大力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