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套餐”,助力人工智能时代发展
原标题: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套餐,助力人工智能时代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意念操控的灵犀手、智能避障的水面自主无人艇、全国首个智能芯片及微系统领域协同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在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上,中国电科以共创智能时代为主题,展现了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群体智能、大数据智能、增强现实等关键共性技术。
构建起信息基础设施套餐
人工智能时代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基础软件、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电子器件、智能测试仪器等,构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套餐。
人工智能基础平台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中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转化器。没有人工智能基础平台最大化地实现开发优化,传统的智能研发异常艰苦,需要复杂的算法工程、漫长的研发周期、巨大的人力成本和较高的维护代价。中国电科智能院技术专家姜巍表示,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协同优化数据、算法、算力的平台产品。中国电科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基础平台,不仅支持基于自动标注的海量训练数据准备,还让人工智能学习模型从手工时代步入自动时代。
提升人工智能算力涉及庞大的产业链,不仅需要人工智能基础平台铸魂,更需要共享共创平台强芯。我国首个智能芯片与微系统协同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电科芯云,可支持在线开展芯片和工艺选型,提供在线设计及算力服务,设计师可根据需求随时调用,不用再重复造轮子。
高算力应用场景推动着高性能芯片研发。在中国电科展台,6寸、8寸碳化硅衬底,2寸氧化镓衬底等基础材料为芯片筑牢底座;面向5G通信,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及射频前端模块,为数据传输搭建速率更快、延迟更低的通信公路;面向汽车电子,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功率模块,以及应用于底盘、车身、动力、整车控制、智能驾驶、座舱网联等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加速上路。
智能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通过场景联合创新,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制造、物流、金融、农业、汽车、家居等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科技还可守护绿水青山。展览现场,中国电科27所技术人员郑昱轻点鼠标,奔腾不息、千变万化的黄河被装进了电脑。该项目采用数字孪生、空天遥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构建生态环境空天地河智能感知网络。
运用这个平台,就像给黄河形成了‘数字身份’。经数据对比,黄河湿地的面积在逐年增加。郑昱表示,未来,黄河将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大部分文物对湿度都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温度和湿度必须合理和稳定,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使文物处于最佳状态。电科芯片技术人员盛艳正为现场观众介绍国内首台无水调湿净化机,该设备突破了传感器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能在不使用液态水的情况下,根据各类文物特性,从超高湿度到超低湿度大范围精准调控湿度环境。免补水、免维护的特性,为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带来极大便利。
此外,技术领先的系列高精度传感终端产品,智能展柜、特种柜架、无酸纸囊匣、碳纤维囊匣,以及可移动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平台等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实践成果也同台展示。目前,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数十家文博单位。
灵犀手为残疾人提升生活质量
自小臂因工伤被截肢后,罗师傅多年使用义肢生活。用上智能假肢灵犀手后,他在完成日常基本活动时有了良好的辅助,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脑机接口涉及神经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控制科学和心理科学等多学科,是世界最前沿的生物交叉科技。2015年,中国电科14所人脑机团队启动了灵犀手项目,同步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灵犀手便可以将人的思想活动抽象成信号处理过程,利用生物信号处理算法,借助机械手完成脑部动作指令,帮助残疾人完成吃饭、喝水等日常动作,并在医疗、体能增强等方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