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DeepSeek,该怎么一键配置科技类ETF?
今天早盘,寒武纪大涨并突破前期777块高点,创下历史新高。
在宣告寒王依旧是寒王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不解——
为什么从2020年上市以来合计亏损50亿元的公司,能在2023年之后走出10倍的主升浪。
我问腾讯元宝接入的DS,给出了如下的解答——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些问题,DS给出的回答引用了很多公众号内容,但阅读量最小的只有几十,是那种如果不是AI,几乎很难被发现的号。
我当然不是说,小号说的就不准确,而是说模型的幻觉以及底层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检验。
相比之下,如果用ima自建知识库,喂给他几篇寒武纪的研报,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反正,不管认不认同寒武纪的上涨逻辑,有一点可以确定,未来大模型的效果,跟提供给他的语料是有密切关系的。
大模型肯定会提高内容创作的效率,但因为底层语料良莠不齐,最终效果的差别也不会太小。
所以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要被AI替代了云云,想办法给大模型投喂语料,也是现阶段分析师和媒体从业者的工作之一。
(有点黑客帝国的意思了,人成了给AI发电的原料。)
说回市场,今天市场大面积调整,科技股继续独领风骚。
逼空之下,很多朋友也很着急,想要上车科技股,究竟该怎么办?
我也问了问DeepSeek如何一键配置科技类ETF,它提供了一些建议——
比如核心+卫星,作为核心宽基的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以及作为卫星标的的信创、消费电子、机器人等等。
然后,我也问了它,全市场科技类ETF布局最全面的基金公司是谁?
它的回答是,华夏基金可能是当前布局最全面的基金公司之一。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客观上,不管是行业主题类的芯片ETF(159995)、机器人ETF(562500),还是消费电子ETF(159732)、游戏ETF(159869)等等,华夏的这些科技主题基金,确实是当前全市场科技细分领域规模最大的指数基金。
而以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和科创50ETF(588000)为代表,也是科创板、港股科技最大的宽基指数,华夏兼顾了A股和港股两个市场的科技指数布局。
所以,华夏基金是全市场在科技细分领域布局最早、最全面的机构之一。
这句话没问题,也是客观事实。

主观上,华夏基金财富家、华夏财富、华夏ETF等官方公众号,在数据盘点上,更新都比较及时。
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上周华夏基金财富家的这篇,《整理了一份DeepSeek含量较高的ETF清单(附代码)》,已经有出圈的意思了。
我发现AI引用的文章,会优先选择那些数据整理全面清晰的内容语料,而这又是机构做内容的小伙伴比较擅长的任务。
所以,我也相信未来机构内容的目标之一,就是想办法让自家产品,更多出现在大模型优先选择的语料中。
当然,从投资者的角度,光有曝光还不够,重要是怎么投。
不管是资金面外资和南向资金的联动,还是情绪面国内科技公司的价值重估,不管故事怎么样,从行情的特征来看,还是A股一贯的短时间暴涨逼空行情,这点没变。
那这次为什么着急涨?
原因之一是,特朗普上任后的首要重心不在中国,而在美国和俄乌,所以他在一手整理内部,一手推动俄乌和谈,那么市场预计在特朗普访华之前,我们会迎来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
饿了太久的做多资金,也会抓紧这段时间的做多窗口期,先赚钱,为日后可能的波动积累安全垫。
那现在,你如果实在恐高,该怎么办?
第一种,如果一点仓位没有,现在想上车,请先参考上面的科技ETF概览,以宽基为主,优先考虑定投的方式上车,尤其避免一把梭哈。
既然已经踏空,现在追的话,势必要面临两个结果——
要么追高了继续涨,开始不敢买太多,后边倒金字塔越涨越加,直到一把亏光。
要么追高了行情转跌,那你肯定懊恼自己的出手,想着及时割肉止损,怎么都不舒服。
而这波在科技ETF上赚钱的朋友,没几个是DeepSeek看得准、买得对的,都是去年熊市底部坚定敢买,不抛弃不放弃的。
定投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大部分时候,定投真的管用。
第二种,更普世的建议,继续坚持多元布局,在科技股大涨的同时,挑选这波完全错过牛市的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以及在全球信用重置背景下的黄金ETF华夏(518850)。
并且,继续埋伏低位的消费医药,尤其是港股部分,等待行情的轮动。
行情既然已经开启,纠结踏空与错过就变得毫无意义。
多想想资产配置,多想想底线思维。
最简单的,如果没有DS的横空出世,现在的市场会怎么样?你的配置又要怎么做?
那时候计划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转自:韭圈儿)